1975年香港的一个寒冷清晨,街头一位不起眼的女乞丐悄然闭上了眼睛。路人路过时随手拨开她的白发,低头一看正规股票配资官网网址,竟惊讶地喊出声来:“怎么是她?”
这个女乞丐究竟是谁?为何会死于街头呢?
一切要追溯到1924年的夏天。
那一年,大中华影片公司在《申报》上刊登了一则招募演员的广告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看似平常的广告,竟为中国电影界诞生了第一位影后。
20岁的张织云那时正路过公告栏,她看见广告上写着“月薪五十元”,愣住了。那是她在工厂工作好几个月的薪水。当晚,她翻出自己唯一一张穿着学生装的照片,在背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下“愿试镜”三字,然后将它塞进了邮局的信箱。
展开剩余83%影片公司老板顾肯夫翻着上千张照片,终于在看到张织云那双充满忧愁的眼睛时停下了。他看着她那不算惊艳的外貌,却仿佛看见了江南梅雨季的天空——湿漉漉的、充满故事。顾肯夫当即决定:“让她来试试《人心》的女主角。”
从未涉足过电影行业的张织云,竟然就这样站到了镜头前。第一次拍摄时,她紧张得双手发抖,但当导演喊“开始”时,她突然想起了在工厂被克扣工钱的委屈,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。
那一刻,不是表演,而是她真实的苦难倾泻在镜头前。看到她的表现,顾肯夫忍不住拍桌叫好:“这就是我要的‘悲剧圣手’!”
《人心》一上映,立刻引起了轰动,上海各大影院座无虚席。观众从未见过如此独特的女演员——她无需开口,眼神就能让人心动。她在片中饰演的寡妇,蹲在灶台前烧火,火光映在半边脸上,虽然没有滴下眼泪,却让台下的老太太们纷纷拿出手帕擦眼泪。
顾肯夫趁热打铁,接连让她出演《可怜的闺女》《空谷兰》等影片,每一部都票房大卖。
1926年,上海举办“电影皇后”评选,张织云凭借绝对优势当选。报纸上登出了她的照片:波浪卷发、蕾丝旗袍、在聚光灯下笑得矜持。那时,她已是人尽皆知的明星,出门有车接送,住的是带阳台的洋房,衣柜里挂满了定制的丝绸裙装。
连后来红极一时的胡蝶,都曾在她主演的《秋扇怨》中跑过龙套。
事业飞黄腾达的张织云,感情却波折不断。摄影师卜万苍最懂她的美,在他的镜头下,张织云总是带着一抹“化不开的愁”:拍《挂名的夫妻》时,她坐在窗前编毛衣,阳光透过纱帘洒在发梢,嘴角似笑非笑,眼底却空洞而失落。这种“哀而不伤”的气质成了她的独特标志,也让卜万苍为之心动。
渐渐地,两人彼此产生了感情,片场内外都成了公开的秘密。然而,名利场的风云变幻总让人目不暇接。当茶叶商人唐季珊开着小轿车出现,送上进口香粉、钻石腕表、带她去百乐门跳舞,甚至在报纸上登情书,张织云彻底被迷住了。
与卜万苍的温柔相比,唐季珊的金钱攻势更让张织云无法抗拒。1928年,她做出了震惊所有人的决定:退出影坛,跟唐季珊一起去美国“定居”。
她以为自己嫁入了豪门,却没想到这是噩梦的开始。唐季珊带她出国,原来只是想借着她“电影皇后”的名气来推销茶叶。很快,张织云发现自己对生意并没有帮助,唐季珊的真面目暴露了:酗酒、家暴,甚至把别的女人带回家。
最让她绝望的是,当她哭着回到上海时,电影圈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声响电影取代了默片,观众开始追捧能流利讲国语的演员。张织云从小说的是粤语,普通话带有浓重的口音,试镜时总是被导演拒绝。
她曾尝试转型,参演粤语片《失恋》,但票房惨败。那些曾围着她转的导演、制片人,见到她时也都绕道而行。报纸上开始出现恶意文章:“昔日影后,今日弃妇”。
最残酷的是,当年她为唐季珊舍弃的《挂名的夫妻》,竟成了阮玲玉的成名作,而阮玲玉之后也成为唐季珊的情人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张织云跟着难民潮四处漂泊。她试过摆摊卖香烟,在码头为人缝衣,甚至在废品站捡破烂。但她从小养成的挥霍习惯,注定了她没有储蓄,也没有一技之长,生活愈加贫困。
她甚至染上了“福寿膏”,微薄的收入全被用来填补烟馆的债务。
1949年,张织云流落香港,住进了西环的棚户区。那里冬天阴冷潮湿,她只能用捡来的破布裹身。有时她去中环卖花,遇到认出她的老影迷,那人惊讶地喊道:“张小姐!”她却忙不迭低头,把脸藏进围巾里。
1975年,当人们在寒冷的街头发现她的尸体时,她身上仅有一张泛黄的旧照片,那是她年轻时穿着戏服的照片,背面用钢笔写着:“织云留存”。警方在她租住的棚屋里找到一面斑驳的镜子,镜面上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:“不拍戏了,累了。”
她的葬礼非常冷清,只有几个老电影人凑钱买了口薄皮棺材,葬在柴湾的角落,连块正规的墓碑都没有。
张织云对物质生活的执着,源于她艰苦的童年。1904年,她出生于广州的贫困家庭,父母早逝。她被收养后,生活依旧艰难,养母靠替人缝补糊口。张织云从小就随养母走街串巷,看尽了世态炎凉。
初中未毕业,她就辍学做女工,在纺织厂站十多个小时,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。
回望张织云的一生,我们不禁唏嘘。她的故事,也是一位女性在那个时代的困境中挣扎,她的美貌曾是通行证,却最终变成了她的绞索。
发布于:山东省汇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